我发现自信与迷茫这种东西是互相伴随的,今天突然有个好的想法,认为一定能够杀出一条血路,哎,过了一段时间又开始就迷茫了,反反复复,就像自媒体一样,反反复复发作已经很多次了,其带来的成绩就是今天一个号,明天一个号,今天讲科学,明天讲风水,后天讲效率,最终啥也没有,也没有最终的坚持。

我一直都在重复这个过程,然后每次重新来过的时候,都会面临一个痛苦,就是“取名”和“简介”,这两个步骤通常会耗费我大量的时间,这两个东西相当于是一个频道的蓝图,然后我就会在自我陶醉中,幻想着大干一场功成名就,但最终实际落地99%的情况都是放弃。

这简直就是一场没有办法走到最后的游戏,我新建了很多项目,其中99.9%现在都处于暂停或者停止的状态

我做过书籍类目,“一分钟读一本书”,讲真的,我从不讨厌看书,变成了看见书就烦,每天做完一个视频,就要开始准备第二天读的书,然后写稿子、拍摄、制作视频,真的非常枯燥,甚至连选书这个有趣的步骤我都感到迷茫起来,选热门的?还是自己喜欢的?选小说?还是工具书?随着每天都需要更新一个视频的压力,我开始变得烦躁,我完全没有办法静下心来看书,甚至到了后面我都不看了,直接洗稿,以及寻找更多偏门的做视频办法,甚至交298 的学费学习所谓的 AI 一键生成书籍视频,学是学了,但最终的效果只能用“一坨”来形容,这也渐渐偏离了我做这个频道的初衷,也导致了失败的结局

我转头开始做AI ,在里面分享各种实用的 AI 工具以及AI 的使用途径,但几期视频更新下来,我发现我貌似也不是那么喜欢 AI,因为我真的懒得去发掘 AI的工具然后体验,评测。在做AI视频的过程中,我还需要时刻关注AI的最新新闻动向,争取第一时间出相关的视频,而我是个懒人,所以视频也经常断更,粉丝量当然也起不来,最终也是以失败收尾。

我还做过职场方面的视频,因为我之前的工作是猎头,因为有人才寻找这个必要的工作条件,所以我尝试开了一个频道专门来讲“工作”,从“简历如何写”到这个工作领域内部的薪水情况,还有一些工作跳槽的指南以及一些该行业的动态等等。但实话实说,猎头这个因为是保密性质较高的行业,我在视频中其实能讲的东西并不多,更多的内容是通用性质的,但这个对于我吸引我想要的候选人其实帮助不大。所以这个频道在做了2 个月之后就暂停了。

除了上面这3 个,我还做过很多其他的,例如产品评测;讲历史;讲经济;讲世界各地的奇闻故事,太多了。


以自己为旗帜

我在自信与迷茫中反复横跳,到底怎么样才能坚持下去?是追求流量还是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但貌似一旦热爱变成了工作,这种热爱很快就变成了烦恼。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结果?

我发现,就是耐心,更形象的说,是将热爱与利益挂上等号的心态,如此,热爱也会逐渐变成了禁锢自己的牢笼,逐渐失去了对于热爱的耐心,热爱也就成为了一种负担。

现在看看一直到现在哪个地方存在的文章最多,没错,就是日志,现在加起来快500 多篇了,想起来就写,毫无负担的,什么内容都有,全部都在一块儿。所以,我的频道,为什么就不能整成我的“生活笔记”呢?分享快乐、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分享自己的观点,这难道不也是一种视频么?

为什么一定要把所有的内容区分的那么开?当然,这可能是大佬说的所谓的垂直内容,让算法推荐的更加精准,但我扪心自问,区分的那么开,我那么多的频道,没有一个能做下来的,我只有1 个人,我算过,拍一期 20 分钟的视频,一切从简拍摄,录制大概40 分钟,如果要做一期高质量的视频,例如自制动画、转场、音乐等等,20 分钟的视频我的剪辑时间大概需要花费在8 个小时左右,如果我今天一个频道,明天一个频道,哪个频道的视频数量都上不来,自己也做的比较烦躁。

所以,垂直的内容这种东西,如果没有团队,一个频道一周出个 2 期视频差不多了,但如果我还有其他想分享的内容呢?弃之可惜,这里可以用一种心态来解释,就是我全部都想要。

自媒体自媒体,重要的是“自己”,先有自己,才有后面的媒体存在,为什么要被哪些什么垂直内容、推流机制、剪辑手法又或者拍摄的设备、灯光等等这些条条框框束缚住呢?一台手机就能开始你的拍摄,当然最好有个麦,这两样足够了。

先拍起来,不要在乎那些所谓的数据,摆正心态,视频的价值是为了记录和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分享观点的,而不是以上传完成后那些冰冷的数据作为终点,是一种持续性分享性的动作。

又或者说,视频对于我而言,存在的意义是让我的青春或者说生活是4K而不是模糊的话语,这样的心态才会让我满心欢喜,在剪辑的时候充满动力,甚至剪辑得笑出声来,而往往这种带有情绪的视频会收获更多的观看量,当然这种视频我也并不在乎数据的多与少,是纯粹的开心和一点点恶趣味。

所以,这个才是我做视频的原始动力,会让我无时无刻想着分享,不会有厌烦,不会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