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的电商规模迅速增大,其根本是因为兴趣使然,本期我们来讨论它和传统电商的区别所在。

Tiktok——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推销和销售双流程

我们可以跟着上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数据往下走,先简单引用一下:

💡
Tiktok的电商规模,在2024年,其GMV就达到了326~332亿美元,美国一个国家就贡献了90亿,而东南亚六国合计69%,东南亚以直播带货为主,而美国则以短视频导购为主。从用户的消费行为而言,美国37%的用户(约5,550万)表示会通过Tiktok购物,且其年均购物为5.3笔订单,冲动消费占比超过了50%。

Tiktok强大的点在于它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人们的“冲动消费”,那在Tiktok上购物与在亚马逊上购物的体验区别在哪儿呢?这个也是我们今天需要重点讨论的话题:Tiktok-兴趣电商和亚马逊-传统电商的区别。本期文章主要讨论的模式的差异,不涉及平台好坏的评论。

商品销售模式

在日常使用Tiktok的过程中,我会发现例如当我主动搜索”徒步“并刷了几个视频和点赞后,那么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至少2天吧,就会疯狂给我推送相关的视频,在这些视频中会掺杂着一些”推荐产品“的视频。如果要总结的话这个流程就会是:

🔗
我没有目的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平台通过短视频或直播附带商品分发给我——我产生冲动购买行为

Tiktok的推荐机制可以理解为是“产品主动找匹配它的人”,是一种更为高效的分配方式,都是为了产生快速购买和冲动消费。

而在传统的电商平台中,是“人主动找产品”的行为模式,人们通常带着来买某件商品的目的,一般会在获取了相关的品牌和价格信息后,做出购买行为。

认知资源消耗

这个在广告营销领域中,被称为“有效频次”,在神经行为学中,也被称为

“单纯曝光效应”:重复暴露于中性刺激物可提升好感度(Zajonc,1968)

所以正式因为Tiktok”推荐”类型的视频,就会让你不知不觉间对某个产品产生兴趣,从而产生了“产品”的主动搜索,这是你产生购买行为的第一步,产品的多次曝光让你产生兴趣和好奇,这里我们可以用“认知资源消耗”来解释。

这里附上一张消费者对于产品曝光的兴趣曲线:

曝光次数 大脑处理模式 消费者心理状态
1~3 无意识 好奇但有警惕性
4~7 主动注意 开始对比竞品
8~12+ 认知流畅 建立品牌信任&购买反应

所以产品的3次曝光是唤醒消费者意识的最低的阀值,但一般来说促成购买则需要6~13次。

但都说上Tiktok了,那作为产品的”推荐者“本身也许就是这个领域的关键领袖人物,通俗说就是有一定该领域粉丝量的基础,这也会让你有更多的信任感。但在Tiktok上,认知的资源消耗可以被压缩到1/3,也就是会让你在4次左右就已经对这个产品产生兴趣甚至说完成购买。

而在传统的电商购物平台中,除非你有主动搜索的动作,否则平台也不会知道你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他们的逻辑是“用户主动输入关键词——结果排名”。再加上传统平台的产品推荐曝光的动作非常“硬”,让你直接感觉到这就是个广告,是个推销,如果品牌没有信任的背书,那么将非常难以完成转化。

就按照平均数据来看,其传统平台的搜索转化率仅仅只有5%~8%,而Tiktok这种以沉浸式内容的视频转化达到了15%,差不多2~3倍的转化率,这种比例如果放大到以”亿“为单位计算,那差距就非常恐怖了。

购物路径

兴趣电商是通过重新构建“人-产品-场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缩短决策链路,让用户处于放松状态时,用内容激发用户的感性行为,形成“无目的浏览内容——兴趣激发——冲动购买”的高转化路径。

而在传统的货架电商中,也就是类似与亚马逊这种展示购物平台,其一般是用户有了明确的需求后,主动产生搜索行为,其购买的路径为“需求产生——搜索比价——理性决策”,从搜索到最终够购买的时间,是小时级别的决策,因为比价要消耗挺多的时间。

总体来说,其具和新的差异可以概括为三个点:

  • 创造需求 VS 满足需求
  • 感性购买的短链路 VS 理性决策的长链路
  • 秒级决策(在促销直播间尤为明显) VS 小时级决策(多平台比价)

总的来说,兴趣电商通过将“任务式的采购”转化为“情绪化体验”,本质也是为了释放人类非理性决策的本能,这也是兴趣电商和传统电商的最大区别

消费决策

谈到消费决策,那我们就不得不聊一聊人的思维系统。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书中将人的思维分为两个系统:

  • 快思维:思维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费脑,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例如吃饭、逛街、玩休闲游戏。
  • 慢思维: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做数学题,写文章。

所以在日常的社会中,广告和营销的作用就是不断提高你的感觉阀值,也就是品牌信任感,让你在面对某个品牌的时候更多地使用快思维而非慢思维,从而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做出了利于自己的决策。

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女孩的逛街,她们的逛街是毫无目的性的,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只是需要一双鞋,但从商场走出来的时候可能两只手上都提的有刚买的东西。但其实营业员的讲解和助推,这才是为什么会买更多商品的根本原因。

在这个逛街的场景中,带着买鞋的目的去商场,这就是传统电商的搜索,明确的目的,而营业员的讲解和助推,这就是兴趣电商的推荐。

所以,传统电商是慢思维,带着需求从理性出发做出购买选择,而兴趣电商是快思维,从好的内容激发兴趣从而做出感性的购物选择,一个是理性一个是感性。

营销方式的区别

不管是做兴趣电商也好,传统电商也罢,其能够产生盈利的关键就是流量的大与小和精准程度。

但当我们看看平台的营销方式会发现,传统电商对产品优化的点无非就是关键词、广告、商品详情图、促销活动,这些基本上都是对产品本身的信息修改和组合,并没有太过于去触碰到用户的购物体验,或许体验感只有等到购买后的服务才能感受到。

反观兴趣电商Tiktok,在继承了传统电商的这些优化基础以外,它增加了以推荐算法为核心的视频信息流,在短时间内充分调动人的视觉或听觉,让人们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反馈,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情绪价值。

我们也经常说:

消费者在抖音下单时,买的不是商品,而是那一刻被唤醒的生活想象

结尾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以兴趣出发来促进购物,这也促使Tiktok电商的快速发展,如果你准备做自己的品牌,那么布局Tiktok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

我在7月初的时候与一位自己做品牌的朋友聊,他说现在做电商,基本上全部的平台能开就开,但传统的亚马逊这种平台他更多的是作为承接流量的地方,而他的重点开发依旧在Tiktok上,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大的流量,从而快速验证一个产品的正确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