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是属于【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

镜中的陌生人

你有没有过在镜子前盯着自己看得太久的经历?那种感觉非常奇怪,对吧?镜子中的自己开始变得陌生,就像在看一个陌生人。这让你不禁怀疑,那个人真的是我吗?如果是的话,那站在这里的“我”又是谁?一个是看,一个是被看,这种感觉的确让人感到非常矛盾。

被观察的习惯

这种现象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例如,我每次在社交媒体上发动态时,都会精心挑选最完美的照片,修图,再花很多时间想一个完美的文案。一旦发布出去,我会忍不住不停地查看:有没有人点赞?评论?大家的反应如何?这一切都是在寻求他人的认可。

这些事情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把自己变成“被观察的对象”。这使我对别人怎么看我变得过于执着,不停地揣摩别人的看法,甚至放大其中的负面评价。

我记得有一次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条关于工作不顺的吐槽,本来只是想发泄一下,结果没想到这条帖子竟然火了。大家应该都知道,当流量大了,随之而来的就是褒贬不一的评论。而你猜怎么着?我只会关注那些负面评论,并与他们展开辩论,其目的只是为了获得胜利。

当我得到称赞时,我感觉自己飘上了天。但当遇到不好的评论时,我又瞬间跌入谷底,这种幸福感如同过山车般起伏不定。这种情绪上的不稳定让人非常疲惫。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

将自己视为“被观察者”而不是“观察者”会降低我们的表现能力。用两个社会角色来解释很容易:“社恐”和“社牛”。为什么有些人会社恐?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行为在别人眼中显得不正常,担心别人的评价。而为什么有些人能社牛?因为他们清楚自己的目标,并自信地去实现它。

一个关注过程,一个关注结果。

正如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的:

“你必须观察周围的事物以生存和成长,但你也需要观察自己,并被他人观察,才能拥有一致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形象。如果不观察,你可能会被车撞死或饿死。如果不被观察,你将失去记忆、历史,或者说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将失去意义。”

幸福的秘诀

幸福的秘诀或许就在这里:

平衡处于“被观察”和“观察”状态的时间。

在大多数时候,除非遇到某种危机或批评,在其他时间内我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个概念。我们只是随波逐流,玩手机或睡懒觉,对自己的行为质量缺乏反思。

如果没有培养“观察者”的意识,我们就会成为盲目跟随人群的一员,不知道路的前方是无底的深渊还是崭新的大陆,我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选择眼前的舒适与简单,直到遭遇挫折。

如果你觉得生活不如意,很大可能问题出在这里。

我们永远没有办法彻底摆脱“自我”,其实也没有必要这样做。相反,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练习,减少处于外部观察压力下的时间,从而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如何从“被观察”转变为“观察”

我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我发现有两种习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种转变:

1. 意识到自己的思考

首先,就是意识到你在思考。听起来很基本,但这其实是观察自己的想法。如果你能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就能评估这些想法是否明智,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这能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俯瞰全局,而不至于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中迷失。

就像宋代诗人苏轼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候,从思维中退一步,能让我们看到更清晰的全貌。

2. 不做评判

其次,不做评判——尽量将主观的感受变为客观的观察。评判会让我们从观察世界转为参与其中,陷入情绪反应中。

比如,不要说“这杯咖啡太难喝了”,而是说“这杯咖啡有苦涩的味道”。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但在感知上却有巨大的不同。你成为了观察者,而不是情绪的参与者。将注意力转向外部世界,可以带来更有意义的幸福感。

结尾

本篇文章参考感悟,来源于《认知觉醒》、大西洋月刊《Don’t Objectify 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