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如果用24个字形容这个时代,那一定是:

信息变多、思考变浅, 机会变多、竞争跨界, 随时干扰、永远在线。

本期视频我们将从3个点来讨论如何快速从新手成为某个领域的高级专家,这也许会打破你对于知识运用上面的盲点和改变你正在学习某个领域知识的一个进度安排。

找到知识而不是记忆知识

首先我们得知道,如果想要获得百倍的收益,并不意味着就要付出一百倍的努力,而是利用规律,去放大努力。

就像在书中,作者在化学考试的时候,因为记不住知识,在填空题上遇到困难,不会写,所以他索性就写上“全部元素在化学课本最后一页可以找到”。

“哇哦,这的确太酷了”,我上学那会儿还只是做到带着课本去考试。

从考试的角度来说,老师是对的,因为考试不能带书,如果说从实践的角度,我觉得老师又是错的,当然放在以前的年代是对的,因为书籍和知识相对匮乏。

但放在现在的时代,这的确是错误的行为。各位观众可以想想,你现在的工作和生活用到的从学校获取的知识有多少,20%有没有?你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化学、物理、生物或者地理么?

所以,当我们不知道的时候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就行,10秒钟之内你就能获得答案,更何况现在还有AI,甚至说可以把整理并总结好的答案直接告诉你。

互联网让我们对于知识唾手可得,从我家到最近的书店步行过去要15分钟,但是我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打开应用找同一本书,大概只要15秒钟。这对我来言,15秒和15分钟,有60倍的差距,这就是时代的进步速度。

并且我所有的笔记在软件中都能看见和查询,如此快的调取速度,我也不需要去刻意把这些内容背下来,只需要记住关键词和在哪儿,后期需要使用的时候直接查询,如此迅速,我现在做内容也都是如此,把信息放在对应的地方,直接调用,然后运用就行。

我们甚至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将信息储存于大脑之外的外部记忆,或者说交互记忆的基本形式”。

互联网已经帮我们解决了学习的上半部分“储存和整合”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取和运用”,去更好地调用这些信息,解决问题。

所以如果今天还把注意力花在如何读一百本书并且尝试把它们记住上,就好比一个人非要背下整本电话号码才开始对外打电话,智慧不等于信息,记忆应我们应该把它交给电脑。

当然,人都有固执的精神,当遇到一篇好的文章或者句子,就会想着多看几遍,甚至背下来。我以前也是这样,但事实告诉我,大部分的内容我都想不起来,如果说一直没有运用的话,我啥也想不起来,还是得重新查找我的笔记。

后来我就干脆不记了,只会多扫两眼,然后给它打上一个标签“优美的语言”存在我的Readwise里面,如果有想法的话,在标签下面记录一下批注,然后我继续阅读。

但如果这个点非常能够触动我,我就会直接停止阅读,拿出笔和纸记录下我当时的想法和感触(因为笔和纸更能激发我的灵感,并且更加地不受束缚),然后制定更深的具体计划,搞完了再回来继续阅读。

二八定律

OK,我们知道了如何使用现在的“知识”

那么接下里就是我们该如何快速学习,成为专业人士呢?如果想要在一个领域中做到顶尖,那代价可能是数十年,因为你会发现越是深入学习,你越是会意识到自己的知识不足,从而导致自信心的下降。

90~100分的每一分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如果说我们每个板块先做到80分呢,先让轮盘转起来,这会不会更加轻松和具备更高的价值呢?

就拿我自己拍视频的剪辑来说,我清晰地知道目前还远远达不到专业水平,我内容一些节点的拿捏,我依旧无法达到,但这并不代表我就不能发布视频,先做,先跑起来,花20%的时间先将每个板块都提高到80分。

若是我的内容、剪辑、拍摄、运营都是80分,和一个单项100分的人相比较,我将具备绝对的优势,我的产出定然比他更快。如果我选择在剪辑和内容水平都无法达到优质博主水平的时候我不发视频,那我是不是会白白错过屏幕前的各位呢?既然都是缘分,那就点个订阅吧。

所以,与其用100%的精力学习一个领域的100%,不如用80%的精力学习每个领域20%的精华,这已经足够了。

拓展

这里我们拓展一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都会经历的邓宁-克鲁格效应:

在我们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因为缺乏认知,反而就对自己过于自信,认为自己掌握了该领域的核心知识。

随着进一步的学习,个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这时会开始感到沮丧,认为自己对这个领域啥也不知道。

但如果你熬过了这个阶段,并且有持续的学习和实践,你的自信心会越来越强,并且看清楚自己在该领域的真实水平,愿意继续努力提高,

最后,你将终于到达稳定的高原,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自信心稳定,能够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并保持谦虚。

找到“更少,但更好”的事儿

OK,既然我们知道了如何快速学习,那接下来就是如何找到那些“更少,但更好”的事儿呢?

首先要从事情的价值而非它的优势出发:不要因为容易而去做一件事,要因为有价值才做,不要因为便宜而买一件衣服,要因为值得才买。不要因为习惯了彼此就结婚,要因为相爱才结。

毕竟人活着是为了个啥?是为了在世界上找到那个最需要我们的人或事儿,价值是行动的驱动力,是我们的热情所在之处,是我们愿意牺牲99%去追求的那1%。

其次呢牌桌外的选手很难判断真正的优势。先做,哪怕粗糙一点,烂一些都没有关系,只有投入筹码上桌了你就会知道自己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就像公司里唱歌非常好听的人可能做了职业歌手,才发现自己所谓的好听只能在专业歌手圈里垫底。所以,善于理解他人的前辈并不等于咨询师,特别喜欢思考不等于擅长思考。

最后,成功呢是成功之母。要想成为凤凰,先成为鸡群里的头。据我所知的,中国的一个某企业,在他们的版图扩张中,收购了一家企业,然后这家企业的创始人兼CEO并入这个大的企业担任整个华中大区的总负责,光是股票就有几个亿。所以,如果优势不足以当第一,那就搞差异化竞争;如果无法上主战场,那就先占领二线战场;如果综合能力胜不了,那么就找一个细分领域,然后从一个小头部,去更大的头部。

根据统计,在一个系统里,头部品牌吸引的注意力大概占40%,第二名是20%,第三名是7%~10%,其他所有人共分剩下的30%。头部会带来很多的关注和个人品牌影响力,这些都会成为你能力的溢价,从而给你带来更高的收益。

记得多找朋友交流

聊完了如何找事儿,然后就是如何获得最新的知识。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春秋战国各路诸侯的门客他们不用经常工作,并且可以满足日常温饱,所以他们经常坐在一起探讨在这个乱世如何治世,才有了百家争鸣。

古希腊物产丰富气候宜人,人们闲情逸致坐在一起畅谈人生,才有了古希腊文明的诞生。

今日的互联网拥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一模一样的条件:信息,随手可得,连接无处不在。

所以呢,就现在的时代而言,最新知识的源头并不在某个人的脑子里或一本教科书的某一页,它们在沟通时的碰撞中,就像霍金患病早期,一分钟只能打出4个字母的时候,他都会积极发信息与朋友沟通交流,所以呢我们要积极找朋友们沟通,聊天,喝茶。